【前言】
张闻天在革命道路上,有过三次主动让出领导位置的经历。毛主席就这事经常开玩笑说:"洛甫啊,你这个人够开明的,简直是个'明君'。"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张闻天的品格,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。
长征那会儿,有人纳闷地问张闻天,你咋老跟着毛主席转悠呢?张闻天一听就笑了,说我这可不是跟着谁跑,我是在追随真理的脚步。
张闻天对长征路上的那个"惊险"夜晚一直记忆犹新,他后来回忆说:"要不是毛主席当时坚持己见,历史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。"这件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,他觉得要不是毛主席顶住压力做出那个决定,整个党史可能就要重新写了。
让我们来看看那会儿到底出了什么事。整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开始的?具体发生了什么情况?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的经过。
【初到苏区 “左”倾依旧】
1932年快要结束的时候,张闻天和博古一行人终于到了中央苏区。在那儿等着他们的是罗明,他当时正代理着福建省委书记的职务。
博古一见到罗明,开门见山就问:"你一个福建省委的代理书记,怎么会跑到这地方来?"罗明被问得有点懵,不过还是老老实实回答了。
"我这次过来打游击战,完全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的。"
博古紧跟着又向罗明抛出了一连串问题,眉头越皱越紧,都快拧成“川”字形了,心里也越来越不爽。
罗明这家伙的所作所为,简直就是在照搬毛主席的那套作风。他眼里压根儿就没有党组织,满脑子就认准了毛主席一个人。这么搞下去,咱们这帮人在瑞金还怎么混得开?《毛泽东选集》里那些东西都被他拿来当圣经用了,可我们得考虑实际问题啊。这种只认领袖不管组织的做法,确实让人头疼,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应对才行。
博古很快就搞起了反“罗明路线”的运动,其实谁都看得出来,他表面上冲着罗明去,实际上真正的目标就是毛主席。
到了中共七大那会儿,博古倒是挺干脆地认了这件事。他一点儿也没藏着掖着,直接就承认了。
在这场冲突里,张闻天虽然没当上主角,可他还是选择了支持博古。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,刚开始那会儿,他完全陷在了"左"倾路线里头,根本走不出来。
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,张闻天的职务有了新调整,他被安排负责政府事务。这次岗位变动可不简单,直接让他的思想来了个大转弯,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张闻天在参与《劳动法》修订时发现,生搬硬套苏联那套政策条文根本行不通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这种做法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号。
俗话说,不亲自看就别说三道四。为了弄明白实际情况,他亲自跑到农村和县城做调研,这一看可不得了,发现了很多问题。这些麻烦事都是在那些过于激进的"左"倾政策下搞出来的,很多做法根本说不通。
经过他的不懈推动,《劳动法》和一些过激的"左"倾做法都得到了调整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越来越明白,毛主席当初的决定确实是正确的。
他后来才知道,毛泽东虽然身为主席,但从来不摆官架子,反而经常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甚至还亲自帮老乡挖过茅坑。
张闻天被这件事深深打动了,他马上号召政府里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跟毛主席看齐,多跟老百姓打交道,周末还得参加义务劳动。
经过这些事情,张闻天开始认真反思自己:他清楚地认识到,以前对斯大林那种毫无保留的崇拜,让他看问题总是太偏激;
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后,特别是在经历了福建事变和广昌保卫战这两场重要战役后,他内心对毛主席的认同感变得越来越强烈。
张闻天和博古可是老同学了,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念过书。学成归国后,他俩都混到了领导岗位上。可惜啊,因为没啥实战经验,这哥俩都搞起了“左”倾那一套。
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,张闻天的想法有了很大改变,可博古还是老样子,一点没变。这么一来,他们俩的意见就越来越合不到一块儿去了。
针对福建事变这件事,博古的看法是国民党在背后搞鬼,故意制造事端。所以他就决定不跟他们合作,采取了完全不理会的态度。
在广昌保卫战期间,博古对李德固守广昌的策略深信不疑,结果却正好掉进了陈诚设下的圈套,让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。
当时的情况是,毛主席和张闻天都跟博古提过建议。可惜张闻天手里没兵权,说话不管用。毛主席那会儿也被晾在一边,根本插不上话。
博古压根没觉得自己哪儿不对,面对张闻天的批评,他不但不接受,还硬是把“右倾”这顶大帽子扣在人家头上,一点儿道理都不讲。
接连发生的事情让张闻天陷入深思:中国的革命道路该怎么走?真正的道理又在什么地方?他开始认真琢磨这些关键问题,试图找到答案。
【担架变成了讨论政治的“舞台”】
打完广昌战役,博古还是没觉得自己哪儿做错了。不管张闻天他们怎么苦口婆心地劝,他愣是听不进去,继续按照自己那套思路来。
没过多久,张闻天就当上了"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",开始和毛主席一起搭档工作。这个任命让他在政府里有了重要位置,直接跟毛主席配合,共同处理国家大事。
博古搞这么一出,其实就是故意的。他这么安排有两个目的:第一,能把张闻天从核心权力圈子里踢出去;第二,自己也不用天天见到他,更不用听他对自己指手画脚。这样一来,既清静又省心,正合他意。
这样一来,就能把毛主席的权力完全架空。对博古来说,没了这两个"绊脚石",他就能更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了。
因为工作调动,张闻天住进了云山古寺。巧的是,他在这里还遇上了一位老熟人——毛主席。两人成了邻居,就这么住在同一个地方。
一开始,张闻天对毛主席的认识挺有限的,就是听别人说过一些。后来他回到国内,在上海当宣传部长那会儿,经常能接触到跟毛主席有关的各种文件。
他看待毛主席的态度其实挺平常的,反而觉得大家把主席捧得太高了,有点过分“神话”的意思。在他看来,主席也就是个普通人,没必要整得那么玄乎。
到了苏区开始工作,他才真正感受到毛主席有多厉害。同样是打牌,博古打得一团糟,而毛主席却能玩得出神入化。
他特别希望能跟毛主席好好聊聊,听听主席有啥高见,顺便学点东西。这下可好,机会终于来了。
一有空闲,张闻天和同伴就爱坐在那棵老樟树的树荫下聊天。他们什么都聊,从过去的革命故事说到现在的形势,再到将来可能发生的事。这些谈话对张闻天帮助很大,总能让他学到新东西,想明白不少问题。
自从长征拉开序幕,毛主席、张闻天和王稼祥的关系就越来越铁。他们仨一直形影不离,经常凑在一块儿,深入探讨革命局势。不管遇到啥情况,他们总是肩并肩,心连心,互相支持。
1934年9月,毛主席患上了严重的疟疾,在床上整整躺了8天才勉强能起来。等到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的时候,他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,只能坐在担架上跟着队伍行军。
王稼祥在战斗中腹部中弹,那时候医疗条件很差,手术后伤口感染了,一直没好利索。他的担架反而成了他们仨聊政治的"根据地"。
趁着休息的空档,王稼祥盯着远处发呆,心里七上八下的,总觉得未来一片迷茫。他实在憋不住了,就冲张闻天抛出了那个一直在脑子里打转的问题。
"红军到底要打到哪儿才是个头?"他忍不住问了出来。这个问题一直在他心里打转,实在憋不住了。他想知道,这支队伍究竟要走到什么地方才算完成任务。
张闻天其实也琢磨过这事儿,他长叹一口气,接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:
得让毛泽东同志来主持大局,他比咱们谁都更有主意。这话说得没错,毛泽东同志确实比我们这些人更懂得怎么处理问题。说白了,还是得靠他来挑这个担子,毕竟他比我们都有能耐。这事儿要办好,还真得毛泽东同志出马才行,他比我们都有办法。
【“真理在谁手里,就跟谁走”】
1935年1月,《遵义会议》正式举行。这次会议一上来就直奔主题,重点讨论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事儿。参会人员一点不客气,直接把这次行动里出现的各种毛病和不足全都挑明了说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把问题掰开揉碎了分析,谁也没藏着掖着。
周恩来明确指出:“要想让红军有出路,让革命取得胜利,必须把那些错误的领导方式彻底改掉。”他这番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,说明只有纠正了错误的领导方法,红军才能看到希望,革命事业也才能最终走向成功。这个观点直截了当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红军面临的核心问题。
张闻天直接点明了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失利的关键,认为博古和李德的指挥失误是主要原因。他的分析毫不拐弯抹角,直指问题核心,把责任明确归咎于这两位领导人的错误决策。这种直白的批评,清晰地揭示了当时红军面临的困境所在。
遵义会议一开完,毛主席就成了党内的领头人。有了他的指挥,红军慢慢开始打胜仗,局面也越来越好了。这次会议可以说是红军命运的转折点,之后的日子,在毛主席的带领下,部队越战越勇,一步步走向胜利。
要说遵义会议是毛主席在党内掌舵的开始,那苟坝会议就是为遵义会议画上句号的关键一步,也是毛主席正式指挥全军作战的起点。这两次会议就像接力赛跑,遵义会议把接力棒交到毛主席手里,苟坝会议则是他真正跑起来的那一刻。
1955年3月,中共领导层在遵义苟坝村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。当时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人到场,包括毛泽东、张闻天、周恩来和朱德等主要领导人。这次会议在苟坝村召开,成为当时党内决策的一个重要场合。
这次会议重点讨论"该不该攻打打鼓新场"这个问题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争得面红耳赤。从早到晚开了整整一天,最后谁也没说服谁,愣是没得出个明确结论。
经过集体讨论,大家决定用投票的方式做决定。最后投票结果出来了,只有毛主席一个人投了反对票,其他人都支持开打。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,多数人的意见占了上风。
“你们要是非打不可,我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的位子就让出来!”毛主席气得不行,干脆拿辞职来说事。没想到会上有人直接跟他顶上了:
"大伙儿说咋办就咋办,不乐意咱就拉倒!"
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提出的建议没有被采纳,他的职位也被免去了。这种情况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,毕竟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。不过,这次的决定显然已经作出了,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这事儿说白了,两边其实都是冲着党和部队的好处去的,压根儿没想着自个儿捞什么或者跟谁过不去。只不过呢,他们走的路子不太一样罢了。就像《三国演义》里说的,各为其主,各有各的招儿。说到底,都是为了集体,只是方法不同。
毛主席心里琢磨着,咱这队伍刚熬过不少苦日子,总算缓过劲儿来,要是立马又打起来,肯定扛不住。为了革命大业,为了这支队伍,可不能再栽跟头了。现在得让部队好好休整,不能再折腾了。
夜深了,毛主席躺在床上,满脑子都是白天的事,怎么都静不下心来。实在躺不住了,他干脆爬起来,提着灯笼就出门了,一个人摸黑走到了周恩来的住处。
毛主席跟周恩来聊开了,把自个儿心里的想法和当前局势掰扯得明明白白,三下五除二就把周总理说通了。搞定这事儿后,他转头又找上了朱德,朱老总听完也是一拍即合,表示完全支持。
会议第二天接着开,情况却跟头天不太一样了。这都要归功于前一天晚上大伙儿做的那些准备,让整场会议的调子都变了。
周恩来和朱德在会上把形势掰开揉碎了讲,把各种利弊都说得明明白白。张闻天他们听完后,基本上都被说服了,决定不再坚持原来的进攻计划。与此同时,毛主席的职务也重新恢复了。
毛主席早就看准了这一点,事情发展果然不出所料。敌人那边一口气调来了八个师,想要把咱们红军包饺子。这阵仗摆得挺大,看样子是铁了心要来个一网打尽。
多亏毛主席果断调整了战略部署,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方针,这才让我们化险为夷,顺利渡过难关。要不是他老人家当机立断,后果真是不堪设想。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,关键时刻还真派上了大用场,帮我们避开了这场危机。
《苟坝会议》开完后,毛泽东正式加入新"三人团",这个团由他本人、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。这么一来,老毛在党和红军里的领导地位就彻底坐稳了。这次变动让毛泽东成了实际上的决策核心,为后续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。
在《毛主席》看来,遵义会议绝对是咱们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。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没有张闻天和王稼祥这两位同志,这次会议根本不可能开得这么成功。他俩在会议上的贡献,那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这帮人确实挺能打的。他们可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角色,而是实打实地帮了大忙。要说他们干的事,那可真不少,而且都挺关键的。你瞧,不管是哪方面,他们都能顶上去,而且干得还都不赖。说实在的,要是没他们在,好多事还真不好办。他们就像个万金油,哪儿需要就往哪儿钻,而且每次都能把事儿给办妥了。所以啊,他们这帮人,那真是没得说,作用大着呢。
张闻天这辈子就认准一个理儿,那就是坚持真理。他老说:"谁掌握了真理,我就跟谁干。"这句话成了他一辈子的座右铭,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。他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,真就一辈子都在践行这个信念,从来没有动摇过。对他来说,真理就是最高准则,其他都是虚的。
【结语】
要是没有毛主席带着咱们走,中国可能还得在黑咕隆咚里摸索好一阵子,这条路怕是得绕更多弯子、走得更远。《毛泽东传》里说的就是这回事。
毛主席用他独到的眼光和超强的战略头脑,带着全国人民一步步往好的方向走。多亏了毛主席,中国的革命才变得这么有活力,充满了希望。
这位领导人真是有两把刷子,打仗时脑子特别清醒,好几次在紧要关头都带着党和红军化险为夷。他还不光会打仗,在思想上也挺有一套,给咱们中国人指了条明路,让大家知道该往哪儿走。
毛主席琢磨出的那些点子,像什么从农村包围城市、靠枪杆子打天下这些,都给咱们的革命道路点明了方向。这些理论和想法,实实在在地给中国革命画好了路线图,让大伙儿知道该往哪儿使劲儿。可以说,正是靠着这些高招,中国革命才一步步走到了胜利的终点。
跟着毛主席的指引,咱们中国人没日没夜地拼命干,总算把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给掀翻了,新中国就这么立起来了。那会儿的日子是真不容易,但大伙儿心往一处想,劲儿往一处使,愣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这一路走来,虽说吃了不少苦,可看着新生的国家,啥都值了。
毛主席这一辈子,就干了一件事——让咱中国老百姓翻身得解放。没有他老人家,咱们的革命指不定还在黑暗中摸索呢。他就像黑夜里的灯塔,给中国革命指明了该往哪儿走的路子。
张闻天说过,谁掌握了真理,我们就应该追随谁。这句话出自《新华日报》。在他看来,找到真理所在,然后坚定不移地跟随,这才是正确的选择。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,也体现了张闻天对真理的执着追求。
毛泽东在遵义苟坝的那段历史可不简单,尤其是苟坝会议,意义重大。这个地方可是红色革命的见证者。那会儿,毛泽东在苟坝的经历和苟坝会议的召开,都成了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一笔。苟坝这个地方,不仅见证了那段光辉岁月,还承载着红色革命的精神。
#百家说史#
